Top 飲水思源,繼往開來 - 財團法人天主教聖母聖心會 


飲水思源,繼往開來
賀聖母聖心會 會士在台福傳 六十週年慶

聖母聖心會是比利時籍南懷仁神父(Th Verbist)於一八六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專為中國來傳揚基督福音的神父創立的修會組織。一八六五年,南懷仁神父率領三位會士前來中國,即以偏遠、荒涼、氣溫變化極大、生活艱苦的地區為他們的傳教區。繼之而來的會士們,就在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山西等地,先從籍籍無名的小村莊,特別貧窮的地方開始工作,經過一段英勇的拓荒時期之後,就購買或租賃土地,建立教友村、設立孤兒院、診所、醫院,並教導村民灌溉耕種;創辦學校、鼓勵就學,以改善國人物資和精神的生活。他們傳揚福音的工作績效非常卓越,會士那種開放自己、全新融入中國文化與生活的德行,尤其受到國人的肯定。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共建國。一九五0年至一九九五年之間,所有在中國大陸的四百多位外籍聖母聖心會士,不是遭受殺害,就是被驅逐出境;不少會士在嚴刑酷虐中,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創傷,在他們內心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部分會士,帶著一顆受創的心和要為中國人服務的信念,來到了台灣,開始了另一階段為基督作證的福音傳播工作。
 

一九五四年底,原來在內蒙傳教的文懷德神父,偕同袁士林神父、巴昌明神父及柯神父(柯神父來台未久即轉往瓜地馬拉工作)來到了台北,當時台北總主教區郭若石總主教,將台北市比較落後貧窮的萬華地區,和台北縣(新北市)本部濱海一帶(石門、老梅、三芝、金山、萬里)劃給聖母聖心會,作為他們傳播福音的園地。
 

他們最先在台北市西園路買了一處民宅,當作臨時聖堂,接著李紹唐神父在長泰街購地興建了玫瑰聖母堂,袁士林神父在東園街開了一間診所,巴昌明神父在大埔街傳教,後來又在興寧街購地蓋了聖母小德蘭堂朝聖地,文神父又開拓了大理街,袁士林神父買了中山北路一段二號一座樓房作為「華明書局」。不久,范普厚主教(前山西大同監牧)、廉啟心神父、司代天神父、斐德思神父、高尚德神父、韓德力神父、洪定遠神父、葛立模神父、藍寧神父、貝文典神父、斐理天神父、蘇恩世神父、馬世光神父、林瑞德神父、陸通道神父、潘爾溫神父、侯發德神父、吳偉立神父、華瑞禮神父、黃旭東神父、楊秉純神父等相繼投入了台灣福傳的園地,栗鵬舉神父、廉啟心神父還負責台中聖神小修院和台中保祿教理研究院,葛力模神父數十年來一直在台中主持教義函授,他們在這塊園地裡辛勤耕耘的結果,綻放出非常炫麗、燦爛、豐碩的福傳花果來。
 

一九五九年初,范普厚主教得司代天神父之助,於東園街籌設光仁小學,聘請時任國大代表的宋曼西女士為首任校長,並邀請聖母聖心修女會趙懷仁修女等參與學校工作;司代天神父、斐理天神父,都擔任過光仁國小的輔導司鐸。一九六三年增設了音樂班,是為我國國民小學施以音樂專業教育及培養音樂人才之始;一九七一年又增設了專為教育智力障礙兒童的啟智班,亦為我國國民小學辦理啟智教育的創舉。由於光仁小學辦學成績斐然,遠近馳名,成為大家爭相就讀的學校。
 

一九六四年,聖母聖心會為延伸光仁小學優良的教育成果,以袁士林神父之名在當時台北縣板橋埔墘一代購地,準備籌設光仁中學,仍以司代天神父為主軸,募集資金興建校舍。一九六七年六月,光仁中學奉准立案,聘請了當時在新竹師院任教並擔任訓導主任的鄭秉禮先生為首任校長,陸通道神父、富希永神父做過學校的輔導司鐸。先設初中部,大部分學生住校,邀請了聖母聖心修女會尚志純修女、王德蘭修女負責宿舍管理。一九六九年創辦音樂實驗班,一九七O年增設高中部,一九七五年設立了我國國中部的第一班啟智班,招收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一九八七年復增設美術班,以培養對美術有興趣與能力的青少年。三十年來,光仁中學由於聖母聖心會對校長的完全信任、支持與合作,以及歷任校長的卓越領導、全體教職的一心投入,和同學們的努力,在各方面都有非凡成就。光仁中學的多元教育和平均發展,在台灣教育史上有她不可磨滅的地位。
 

一九六八年,聖母聖心會又在台中市雙十路創辦了育仁小學,同時也在育仁開設了啟智。幾年後,育仁小學規模已具,儼然成為台灣中部有名的小學之後,聖母聖心會就將該校轉移予國籍耶穌聖心修女會接辦。
 

在聖母聖心會創辦上述三所學校的當時,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還相當低,一般公立學校的教師,每月收入約新台幣八百元(折合美金二十元),他們為了安定教師的生活,鼓勵學生就讀他們創辦的學校,有專人向海外募款;老師的待遇大約是公立學校的兩倍以上;很多學生獲得獎學金和助學金,多年來受惠的學生不可計數,也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前面所稱負責向海外募款的專人,就是司代天神父和與他一起工作的小姐們。
 

筆者有幸,自一九六四年擔任光仁小學教師兼訓導主任,三年後光仁中學創辦,又調任光仁中學任教師兼訓導主任,一九七五年受聘擔任磐石高級中學校長、一九八九年調任光仁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近四十多年來,與聖母聖心會的會士們一起工作,感到非常自在和愉快,絲毫沒有「受雇」做「傭工」的感覺;他們對人十分尊重和禮遇,彼此是像兄弟般的在一起「合作」為基督工作,位小弟兄服務;有自由表達意見的機會,有擇善固執、堅持不讓步,爭得面紅耳赤的空間。在學校教育工作中,他們扮演的是配合支持的角色,從不抓權或是干涉行政,讓人有充分發揮的餘地。他們很少提到他們修會的精神和辦學理念;但並非他們修會沒有精神或是沒有辦學理念;而且因為他們真正以福音的精神-無私的愛-為修會的精神,以教會的教育理念為他們的辦學理念,他們用生活給信仰作證,用實際行動照顧弱勢的弟兄姊妹-貧窮、智障的學生,健康、正常、資優的學生給全人教育作註腳。他們時時注意到時代的徵兆和社會的需要,常常待命準備離開原有的工作去接受新的挑戰;如四十多年前韓德力神父為培養教友開辦了「牧靈中心」;為幫助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潘爾溫神父成立了「快樂兒童中心」;台灣最早的啟智中心是聖母聖心會創辦的;流浪漢收容中心-「平安居」,也是他們響應政府邀請的產物;黃旭東神父在會長卸任之後自動要求到冰天雪地、人煙稀少、物資奇缺的外蒙古傳教.....在在表現出他們體認並活出修會工作的「暫時性」、和「移動性」的精神出來。而且常常是當他們從事某項工作或事業,已趨穩定成熟,甚至正在巔峰狀態中,只要他們意識到地方教會已有足夠的條件承擔責任時,修會就會毫不猶豫地將那項工作或事業,無條件的轉移出來。如將育仁國小轉移予國籍耶穌聖心修女會,將光仁小學、光仁中學、育仁啟智中心、育仁啟能中心、懷仁中心、華明藝廊、快樂兒童中心、育仁、世仁、天仁、三芝幼稚園轉移地方教會成立的團體-光仁文教基金會,都是大公無私福音精神的具體表現。
 

他們不貪戀世俗權位和刻苦的精神也令人十分欽佩,如高尚德神父(已於一九八二年安息)、斐德思神父,都是在當過多年會長、副總會長之後,回到玫瑰堂去做副本堂,很高興的聽命於他們以前的屬下。還常常看到他們騎著自行車或步行去探訪教友,到醫院去看望慰問病人;也會看到他們拿著盤子,端著碗,在光仁小學的廚房裡蹲著或站著和工友們一起吃午飯聊天,那種不拘小節、怡然自得的神貧精神,讓人非常感動。
 

在慶祝聖母聖心會在台六十週年的前夕,寫出一些對聖母聖心會一些回憶和感受,要表達的是我們「飲水思源」、「常懷感恩」;更重要的是希望我們都能步武聖母聖心會士們的芳蹤,效法他們的榜樣,去回饋天主對我們的大愛,以無私的心去服務社會和人群。
 

陳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