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聖母聖心會來台七十週年系列-修會精神(關懷與奉獻) - 財團法人天主教聖母聖心會 


聖母聖心會來台七十週年系列-修會精神(關懷與奉獻)
 

一八六二年,一位謙遜的比利時教區神父—南懷義(Fr. Theophile Verbist),與一批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創辦了司各特(Scheut)修會—也就是聖母聖心會(CICM),這個修會團體在短短數十年間快速的成長,發展的速度之快,恐怕連會祖本身當時也未曾想到。

南懷義神父創辦聖母聖心會的計畫暨平凡又偉大,當他擔任宗座聖嬰善會的主任時,聽說了當時中國的貧窮問題,尤其時眾多孤兒所面臨的困境。於是他與同行的兩位神父、一位修士,以及另外一位教友,為了建立孤兒院的理想而遠航到中國,就這樣,由衷的關懷轉化成主動的奉獻。然而,當時的歷史背景與政治環境為這批先驅者做了一個很不一樣的決定,當他們到達北京時,才發現所分配到的傳教區既貧窮又寒冷。南懷義神父既然已經決定將自己奉獻給中國,就不至於因著突來的重擔而猶豫,事實上,當時沒有任何事能夠阻撓他的決心。

「關懷與奉獻」,是眾多聖母聖心會傳教士追隨會祖的動力,在南懷義神父於中國從事三年的福傳工作而死於斑疹傷寒之際,他們只有一個目標—繼續發揚會祖的福傳理想;最初在中國,後來在剛果、菲律賓、印尼和美國等地,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在許多地方,聖母聖心會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它使得原先主要由比利時和荷蘭人所組成的修會,發展成一個國際型的修會團體。對他們來說,「關懷與奉獻」是生活中刻骨銘心的經驗,而不是空洞無意義的言詞。

「關懷與奉獻」,南懷義神父的遺澤在今日依然繼續延續。來自各國的會士們擁有一樣的理想,這個理想持續啟發並推動全球的聖母聖心會,無論是在喀麥隆、墨西哥或是蒙古,都能藉由語言與行動,繼續宣揚福音與建立天主富足及和平的國度。

「關懷與奉獻」,願這曾經根植比利時和荷蘭傳教士的薪火,賴天主的助佑以及所有聖母聖心會傳教士的投身,將福音轉化成眾人生命中璀璨具體的行動。

文摘自/「塞外與寶島-序言」, 林必能神父(聖母聖心會CICM)
寫於2016年9月


*1868年2月23日,南懷義神父因感染斑疹傷寒,病逝於中國承德教區的老虎溝。今年是他逝世157週年紀念。在他去世以前,曾寫下這段文字:

「啊,我一再反覆地對自己說:如果早知道這裡的狀況是這樣,我絕對會盡我所能的帶兩三倍的人來!但…你們也知道,宗座那裡給我們關於傳教區的訊息不是這麼全面,對此我就不多說了,願天主賞報我們的服從。

總之,親愛的弟兄們,我們的確有著美好又精彩的使命。美好,是因為我們能自由地在這裡從事牧靈福傳等工作,不因為惡劣的天氣而消泯熱情,許多其他國家的傳教士光是對抗嚴峻的氣候就打退堂鼓了;精彩,是因為這裡—主的葡萄園—既肥沃又豐盈,為此,我熱切的祈求天主派遣工人到祂的葡萄園,並引領他們盡快加入我們的行列!親愛的諸位,我們要充滿信心地等候這份恩賜,這裡(內蒙地區)的教友很貧窮,他們是主的羊群中的特選子民。」

Letter 73 Theophile VERBIST to Jacques BAX
Siwantse, 14 January 1866